Thursday, April 28, 2005

当真实的不是美的&...

自从罗丹发下话来,要从生活中发现美,跃跃欲试的一干男女老少,无不睁大眼睛的。这种信念本质是好的,没有什么可争辩的。可是当生活提供给我们的大拼盘里只有一个个歪瓜裂枣时,能一如既往鼓足了劲儿,考证那些果皮上的皱纹与月球上的环形山的相似的家伙,无疑想强迫人从芝麻里看出西瓜,就算是拿个三百倍的显微镜都不济事的。

* * *

我一向是个对细节敏感的人。特别是那些别人一笔带过的细碎,一本书里,两百页后,或是另一篇文章里,连写那些话的人都忘记,开始复述一遍的时候,我还是可以一眼就把它们从其它那些段落里认出来。所以我就特失望,因为我发现没有人可以做到不重复,时时都带来新鲜点子的。每个写作的人都会有自己的习惯用语,那也许是一种颜色,一个物品,一些表示态度的抽象的词。从最典型的说起,安妮姨妈的棉布裙子,光脚穿球鞋,潮湿的海藻般纠缠的头发,干净,GJM的以45度仰望天空,纯洁,孩子,年华;到比较冷门一些的,如陈丹燕小时候搬家时的十一口大箱子,上海火车站,母亲的旗袍和交换的外国翻译小说,就连小波都还有做知青时一个对他高喊斗私批修的傣族老太太。
我现在就想啊,如果让我站远一些来看自己这些东西,出现频率最高的是些什么想法,高兴的还是低调的?如果有那么几个词可以概括每个人的生活,我看得从这些习惯用词里去挑。

* *              *

雨接连下了几天,没有停的样子。
如果这场雨下在我的城市,街上肯定又要掀起巨浪。
下水系统年久失修,造就一人工威尼斯。
平时蹬人力三轮的师傅,在天桥边卖雨衣雨伞的大妈最喜欢这样的天气。
我也很喜欢呢。
前提是雨后还会出太阳。

*            * *

九七年政府号召文艺科技医疗三下乡的时候,我也跟着下去了,可好像我哪一路人马都不能算,因为那段日子我就光想着挖农民伯伯地里的土豆了。如果换现在,我白天会观察民生,培养爱国精神,激励自己发奋向上,晚上才继续梦烤土豆。

* * *

想不通啊,想不通,为什么我这算是不务正业。其实我歪着脑袋想着些字的时候,比做什么物理经济的时候用心多了。而且这些问题不是比知道最先发现小孔成像的人是埃及人还是希腊人有用多了吗?如果我猝死的话,我就会挑这时候,嗯,这个,比较有代表性。

No comments: